大管群像.人物專訪特輯--張穎中學長
封面人物:
張穎中/B77土木/長號/80-83學生指揮 & 臺大管樂團賽前集訓指導老師
指揮介紹:張穎中
「歡欣、激越、寬廣、細膩的音樂風格,令演出現場一片沸騰」
── 哈爾濱日報
2010北京國際管樂節樂隊比賽中勇奪金牌獎並獲頒最佳指揮獎的國際知名指揮家張穎中先生畢業於東吳大學音樂系,輔仁大學音研所管弦樂指揮碩士,師事郭聯昌教授、瑞士洛桑音樂院院長密吉爾.羅徹特教授。美國辛辛那提音樂院高等指揮班研究,師事伊士曼音樂院指揮博士羅德尼‧溫瑟爾教授,並曾受教於美國指揮泰斗芬奈爾博士以及紐約愛樂前音樂總監羅林‧馬捷爾爵士。
曾任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管樂團常任指揮,前臺灣省教育廳管樂師資研習營指導教授,國立清華大學管樂營、國立成功大學管樂營、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全國音樂研習營合奏總指揮,並曾應邀客席指揮臺灣管樂團、中華民國空軍軍樂隊、聯勤總部軍樂隊、天使之翼交響管樂團等職業管樂團。
2001年起擔任臺北幻響交響管樂團音樂總監暨常任指揮,率團參加「臺灣管樂協會盃管樂大賽」,並三度奪得社專組冠軍金盃。2009年起應邀擔任桃園交響管樂團常任指揮,率團參加「臺灣管樂協會盃管樂大賽」,再次奪得社專組冠軍,連續四年勇奪大獎,創下該獎項歷史紀錄。2010年應第三十屆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之邀請率桃園交響管樂團赴大陸巡演,並應邀指揮哈爾濱歌劇院交響樂團,獲得熱烈好評。
2005年創辦幻響管樂教學系統,以科學化及系統化為宗旨研發管樂團訓練方法及課程,於各級學校及社區樂團中推廣應用,並於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及國際管樂大賽等各項音樂比賽中獲得優秀的成績。
張穎中先生目前擔任幻響樂集藝術總監、幻響交響管樂團常任指揮、新竹幻響青少年管樂團常任指揮以及國立臺灣大學管樂團全國賽合奏指導教授,並經常受邀至世界各地包括美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各地擔任客席指揮。其指揮以精準的技巧、豐富多層次的音色和細膩的音樂性著稱,備受各界矚目與肯定。
前言
張穎中老師擁有三十餘年的樂團指揮經驗,其與時俱進的訓練方式,使得張老師帶領的樂團總能呈現高水準的音樂表現,並屢屢在各大比賽中取得佳績。然而,可能很少人知道,張老師的指揮/指導風格便是從擔任臺大管的學生指揮開始確立。同時,張老師也是將「系統化訓練」帶入臺大管的重要推手。從默默無名的大學學生指揮到各樂團爭相邀約的指揮大師,以下將透過與張老師的訪問整理,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了解這位臺大管最親切的「穎中學長」也最嚴謹的「穎中老師」的音樂之路,以及他對臺大管的影響與期許。
與管樂結緣
在考上建中後,我選擇加入建中樂隊,本來是想吹豎笛,但因為不小心遲到了十五分鐘,被學長轉分配去吹長號與上低音號。然而,我後來娶了一位豎笛老師──劉馥綾老師,(與豎笛的)緣分真的很奇妙(笑)。民國77年我考上臺大土木系,入學那年同時也考上由葉樹涵老師帶領的幼獅管樂團,擔任長號演奏員。之後在許雙亮老師的引介下,我也同時吹奏上低音號,並在當時臺灣多個管樂營隊中擔任上低音號指導老師,還為此嘗試編寫了上低音號的教材。
臺大管樂團時期
在臺大管樂團期間,我主要吹奏長號第一部,有時候也需要協助演奏上低音號。當時我相當熱衷於參與臺大管的公演,也自組銅管五重奏參與室內樂演出。我於80學年度開始擔任學生指揮,該年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管樂合奏大學組的指定曲是《Incantation and Dance》 by John Barnes Chance,臺大的自選曲是《Armenian Dances Part I》 by Alfred Reed,那是我第一次帶領臺大管樂團榮獲優等第一名。依照當時教育部的規定,全國音樂比賽只能由學生指揮上台指揮。後來教育部取消此規定可由老師上台,但臺大管仍然保留了由學生指揮上台指揮比賽的傳統。
音樂之路的轉折
在大學求學期間,我逐漸發現自己對音樂的熱情,最終決定全心投入音樂領域。每週我參加五個以上的樂團練習,包括幼獅管樂團、臺北青年管樂團、臺灣省立交響樂團附設管樂團(現為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管樂合奏團)、底細爵士樂團、臺大交響樂團、建中校友管樂團及臺大管樂團。加入幼獅管樂團後,我在音樂圈內建立了廣泛的人脈,當時的同儕現在多已成為音樂界的佼佼者。之後,我便在81學年度轉學至東吳大學音樂系,在音樂系就學期間也進入NSO及TSO擔任客席團員。大四時,我參加了亨利梅晢的愛樂樂團(即,臺北愛樂室內及管弦樂團),並擔任長號首席。
指導臺大管樂團
在81學年度轉學至東吳音樂系後,我依然繼續以學生指揮的身份帶領臺大管樂團,並在81學年度、82學年度、83學年度的全國學生音樂比賽拿下冠軍,等於連續四年指揮臺大管獲得全國冠軍,尤其83學年度還獲得評審一致通過的「特優」第一名。印象深刻在第三年(82學年度),臺大管的自選曲是《Symphonic Dance No. 3 ("Fiesta")》 by Clifton Williams,小號Solo還是由陳宇文演奏。經歷四年的學生指揮身分,第五年開始我便以類似老師的角色回來指導臺大管樂團的寒訓,就這樣過了30多年。
教學理念與方法
我相當重視基本練習,強調正確的合作。儘管3D是一部教材,但需要正確使用,才能避免無效練習。作為學生樂團,臺大管樂團可以更系統化地進行訓練。舉例來說,每週一次三小時的團練,其中一小時進行系統化、高效率的基本練習,便能使樂團能迅速進入理想的狀態。
我認為學生樂團需要訓練其基本能力。雖然學生大多有一定的演奏水準,但在音樂性或特定的拍子上仍有不足之處。合奏的基礎訓練應由學長姐傳承。舉例來說,日本許多演奏能力很好的大學或高校,團練開始便是由學生指揮打開節拍器,帶著所有人進行基本練習,沒有人會偷懶或離開,這也是我們(臺灣樂團)應該學習的地方。標準作業程序(SOP)重要之處便在這裡,因為唯有如此樂團的能力才可以延續、堆疊和累積,而不是曇花一現。
音樂與科學的結合
科學與藝術(音樂)不一定是壁壘分明,因為許多訓練方式和音樂的樣貌可能都與科學有關,甚至連情感表現也包含了科學的成分。臺大學生有一個優勢,就是大部分重視科學,願意追求事物的真相。演奏音樂也可以是用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進行,就像古代偉大的物理學家追求世界真相那樣的精神。臺大學生求知欲強,能迅速吸收新知識,並觸類旁通,這對演奏音樂有相當大的幫助。
以科學方法分析樂團演奏時的問題,可以將其分為八個方面:節奏、升降(包括調性)、音量(其可以換算成響度)、表情(包括點舌及articulation)、平衡、音準、音色及句型。前四項是樂譜上看得到的,後四項則是樂譜上看不到的更高階項目,因為它們包含了情感或是想像力。
若能做到前兩項(節奏、升降),可稱為average band;若加上音量及表情完成四項,是good band;若能完成六項,是very good band;若能完整呈現八項,則是super band。臺大管每年可以透過以上的八個指標評估樂團現在的位置,逐項調整基本練習,進而校正樂團盡可能達成前述指標,這些都可以用科學方法系統化地傳承給學弟妹。
臺大管樂團的進步
30年前在我初次擔任臺大管樂團的學生指揮時,臺大管只能演奏三至四級左右的曲目,而今年學弟妹卻以將近六級的曲目《龍年》作為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的自選曲。我解讀為臺大管的視奏與處理音樂的能力大致提升了三級,平均每十年上升一級。由此可知,透過知識傳承與系統化訓練,臺大管在這30年來的進步顯著,尤其今年的樂團我認為應是各聲部程度最整齊的一屆。
期許學弟妹維持著這樣的優良傳統持續地進步,讓樂團有能力演奏更多優秀、好聽的作品。
※本篇人物專訪感謝張凱鈞、黃健浩等學長姊們協助訪問編輯